-
1.目的:
1.1對新產品進 行潛在失效分析,確定可能的失效模式(特別是高風險失效模式),找出可能的失效原因,研究其失效模式對系統產生的影響,為工 裝設計、制造、品質控制等方面采取相應預防措施;
1.2對失效產品進行分析,確定失效模式,找出失效原因/機理,研究該失效模式對系統會產生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糾正措施;
1.3推動過程改進作為主要目標,重點在防錯方法。
2.范圍:
2.1適用于組織開發的所有新產品;
2.2適用于組織所有量產產品,特別是存在高返修費用、召回、不合格 和客戶抱怨的產品。
3.術語:
3.1過程(Process):生產一個指定產 品或提供服務的人員、機器、設備、原材料、方法和環境的組合;
3.2過程FMEA或PFMEA: Process Potenti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過程潛在的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;
3.3顧客:過程FMEA中“顧客”的定義通常 是指“最終使用者”,然而顧客也可以是隨后或下游的制造或裝配工序,維修工或政府法規;
3.4防錯(POKA-YOKE):是一種消除錯誤的技術,通常稱之為“ 防止失效”,應作為控制重復性任務或行為的預防性技術,用來消除顧客的憂慮;
3.5過程更改:在過程概念上的更改,是指能夠改變過程能力以滿足設 計要求或產品的耐久性。
4.職責:
4.1 產品部負責PFMEA的編制、推進和協調小組工作,量產前PFMEA的修訂;
4.2 跨功能小組負責過程FMEA的評審;
4.3生產技術部、生產部和品保部負責量產后PFMEA的評審;
4.4生產技術部負責量產后PFMEA的修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