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驗室認可的作用和意義
通過ISO/IEC17025標準認可的實驗室可有諸多益處(實驗室認可的目的):
1.為社會提供的檢測數據和檢測報告/校準證書具有更強的可信度;
2.通過認可的實驗室表明具有某方面領域檢測/校準任務的能力;
3.符合國際和政府要求達到“一次檢測/校準,全球承認”,提高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;
4.實驗室管理標準化、規范化提高全員素質;
5.為和國際接軌及國家認證認可統一化奠定基礎工作。
實驗室認可的產生和發展
實驗室認可體系產生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澳大利亞,因其當時缺乏一致的檢測檢測標準和手段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能為英軍提供軍火,為此,1947年澳大利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(NATA)。隨著世界各國實驗室機構的建立,經過不斷發展,到90年代全球形成兩大區域性的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,即歐洲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(EAL)、亞太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(APLAC),于1997年在丹麥哥本哈根成立了國際實驗室論壇(ILAC),于1997年由松散的論壇轉變成為實體--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(仍稱ILAC)。
我國實驗室認可的發展
我國從1990年開始采用三種認可方式,實驗室認可(依據國際最新認可標準)、計量認證(依據50條)和質檢機構審查認可(依據39條)開始由國家技術監督的質量監督司、計量司、標準化司主管,2001年12月又發布了新的評審準則JJG1021-1990代替了原50條和39條;1997年國家實驗室認可委(CLACL)得到授權,一個評審組審查依據ISO/IEC17025標準同時兼顧國家要求(39條、50條、評審準則)進行“三合一”認可審查,通過審查可以由部門分別分發計量認證和國家實驗室認可證書。
我國從80年代既開始了實驗室認可活動,開始由商品檢驗實驗室認可委、中國實驗室認可委分別進行認可工作,目前這兩個機構已合并為新的中國實驗室認可委(CNACL),至今已有相當數量的實驗室通過認可。還有相當數量的實驗室正在做實驗室認可的準備工作,今后我國實驗室的政府計量認證、審查認可既將與國際接軌統一到ISO/IEC17025標準的軌道上來,避免重復評審、證出多門,減輕實驗室負擔,提高其管理水平,以適應國內和國際形勢的發展以及政府職能轉變的大趨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