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歐盟電子電氣環保指令RoHS(下稱“RoHS指令”)從7月1日開始正式執行,至今,中國電子出口企業在僥幸和忐忑不安的心情中度過了一個多月。
微妙心態
“中國出口企業現在的心態,一方面是等——看歐盟ROHS指令會如何執行,是否嚴格。”賽寶認證中心(CEPREI)審核部主任彭文中在日前召開的“應對歐盟電子電氣環保指令RoHS研討會”上指出企業普遍存在僥幸心理。
“還有一部分企業是被動地減少對歐盟的出口。”法國國際檢驗局(BV)上海化學實驗室技術專家岳濤告訴記者。
盡管在施行ROHS指令的一個月以內,中國企業并未收到歐盟國家的處罰等回饋,但是業內人士告訴記者,這只是時間的問題,因為從出口到判定是否符合RoHS指令需要一段時間。
這位業內人士明確告訴記者,現在出口的大部分產品和7月1日以前并沒有太大不同。“事實上,不是企業不愿意做,而是按照目前的情況看來,由于企業利潤太低,不可能完全嚴格按照RoHS指令來執行。”
“為了應對RoHS指令,很多企業拿產品來做測試,但是測試只是說送來檢測的樣品符合,并不一定意味著出口的產品一定都符合要求。”記者從國際電工委員會(IEC)下屬的電子元器件質量評定委員會(IECQ)授權的幾家國家監督檢查機構——BV、通標標準技術公司(SGS)、CEPREI了解到這個微妙的細節。
成本之惑
為了應對測試的需求,企業投入不菲。
由于RoHS指令的復雜性,測試也相當紛繁復雜。岳濤說,簡單來說,一款筆記本電腦需要分解測試,可能需要測試的子項目就有上萬種。因此,一般中等規模企業的測試成本是每年100萬~200萬元人民幣。
按照行業內的測算,執行RoHS指令之后,企業的綜合成本提高要在10%~15%左右,其中5%~10%是用于測試的成本。BV消費品服務上海化學實驗室副總經理翟凌云認為,成本上升主要在于,為達到歐盟的環保標準,企業必須額外增加綠色設計、綠色材料、綠色生產、綠色信息、綠色管理5方面的支出。“材料在這中間也占很大比例。”
中國企業應對RoHS指令的難點還在于,除了成本以外,整個生產銷售流程將出現更多環節,市場風險加大;企業的質量控制體系及供應鏈管理能力均亟待提高;以及一些技術瓶頸,企業需要研發新的材料和替代性技術,否則遲早出局。
治本之道
實際上,盡管企業必須為測試付出高額的成本,但是測試并不能解決企業成本上升的問題。
IECQ授權的各國國家監督檢查機構均認為,企業必須通過一套可行的管理方法來應對RoHS指令。企業必須建立一個針對有害物質過程管理體系(HSPM)標準,這樣才能幫助企業從管理的角度系統,有效應對法規要求和顧客要求。
“為了控制成本,在面對不同市場生產產品的原材料可能是不同的,其中,如何管理這些符合不同環保標準的原材料等就是管理的問題。”翟凌云告訴記者,“使用相應管理體系可使測試成本降低60%左右。”